2025年7月23日,日本政坛投下一枚重磅炸弹:首相石破茂向身边人士透露,他准备在8月内宣布辞职。这距离其上任不过短短数月,为何这位拥有近四十年从政经验的老将,其首相之路竟如此短暂?石破茂的黯然离场,绝非偶然的个人政治挫折,而是日本自民党在参议院选举惨败、内阁支持率跌至新低、党内派阀斗争加剧以及对美贸易谈判等多重压力下,政治危机全面爆发的必然结果。它深刻预示着日本政局即将迎来新的动荡与重塑,并再次敲响了“短命首相”的警钟。
近期日本参议院选举中,自民党和公明党组成的执政联盟遭遇历史性惨败,不仅失去了参议院的多数议席,更导致自民党自1955年建党以来首次在众参两院同时沦为少数派。这一结果直接将石破茂内阁的支持率推向22.9%的谷底,创下其上任以来的新低。民众对物价高涨、政府应对无力以及一系列丑闻的不满,通过选票向执政党发出了严厉的审判。例如,核心消费者价格指数持续高于日本央行2%的目标,而石破茂政府提出的2万日元现金补助被批为“撒钱买票”,未能有效缓解民众的经济焦虑。
选举失利引发的党内“逼宫”浪潮,成为压垮石破茂的关键力量。在参议院选举结果揭晓后,自民党内部要求石破茂辞职的呼声日益高涨,地方组织如自民党高知县支部联合会公开提交辞职请求,甚至有年轻议员计划召开会议,讨论发起罢免签名运动。前首相麻生太郎更是明确向麻生派议员表态,不会允许石破茂继续执政,这无疑是党内最大派系之一的直接宣战。这种来自党内大佬和各派系的强大压力,使得石破茂即使在21日记者会上表态“绝不能让国家政务陷入停滞”并试图继续履职,也无法挽回其日益瓦解的政治基础。日本政坛派阀林立的传统,使得在重大选举失利后,党内问责和权力洗牌成为常态,这极大削弱了首相的执政稳定性,尤其当首相所属派系力量不足以压制其他派阀时,其政治生命便如风中残烛。
雪上加霜的是,与美国的贸易谈判也成为了石破茂的“催命符”。美国总统特朗普于美东时间7月22日(日本时间7月23日)宣布,美日已达成一份“巨额”关税协议,其中包含对日本征收15%的对等关税,以及日本市场对美国汽车、卡车和大米等农产品开放等内容。尽管美方宣称这将为美国带来巨额利润和数十万个就业岗位,但对日本而言,这份协议无疑是巨大的经济负担。对等关税将直接冲击日本引以为傲的汽车产业,其出口竞争力将大打折扣;而农产品市场的开放则将对日本敏感的农业领域造成巨大竞争压力,触及农民的切身利益。这份被视为“跪着赚钱”的协议,在国内引发强烈争议,进一步加剧了民众对石破茂政府的不满,使得他在内外交困中再无退路,最终选择在8月内宣布辞职。
石破茂的短暂首相任期,并非孤例,它再次印证了日本政坛“短命首相”的魔咒。回顾历史,如桥本龙太郎(1998年因参议院选举失利辞职)和安倍晋三(2007年因参议院选举失利及健康问题辞职)等前首相,都曾因参议院选举失利而黯然下台。这种现象的背后,是日本政治体制中根深蒂固的结构性困境:强大的派阀政治导致内耗不断,首相的权力基础往往建立在脆弱的派系平衡之上;脆弱的民意基础使得政府支持率极易受经济民生问题影响,一旦经济数据不佳或出现丑闻,支持率便会断崖式下跌;以及在对美关系等外部压力面前,日本首相的政策腾挪空间有限,往往需要在国家利益和盟友要求之间进行艰难权衡。石破茂的离去,是这些深层矛盾在特定时间点集中爆发的结果,也意味着日本政治的碎片化和不稳定将持续,未来首相的更迭恐将频繁,日本政局正站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十字路口,其走向将深刻影响东亚乃至全球格局。
石破茂的辞职,不仅是其个人政治生涯的终结,更是日本政治“内卷化”的又一例证。在一个全球地缘政治和经济格局剧烈变动的时代,日本却似乎陷入了无休止的内部权力斗争和“短命首相”的循环。这种政治不稳定,无疑将削弱日本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,使其在应对外部挑战时显得力不不逮。谁将接替石破茂?新的首相能否打破这一魔咒,带领日本走出困境?抑或,日本将继续在政治动荡的泥沼中挣扎,直至一个真正能够超越派阀、凝聚民意、并敢于在国际博弈中展现强硬手腕的领导者出现?历史的剧本,往往比我们想象的更加荒诞,但可以肯定的是,日本的政治大戏,才刚刚进入高潮。
天宇优配-配资在线论坛-在线配资电话-炒股配资首选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